2020年7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關于開展電梯維保方式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推出了電梯“按需維保”模式。這也是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發布的電梯維保模式改革政策。但是,政策發布之后,市場上也陸續出現了一些誤讀觀點,譬如有不少人認為:實施“按需維保”以后,維保次數會減少,維保費也就應該降價了。
那么,電梯“按需維保”是不是真的應該降低維保費呢?
一、“按需維保”的實質目的
電梯“按需維保”,既不是電梯不維保,也不是由物業或維保企業隨意任性決定是否維保,而是根據電梯的安全狀況和運行工況,以提高電梯安全性、可靠性為目標,科學確定電梯現場維保的項目、內容和周期的一種維保模式。
實施“按需維保”后,將使電梯維保從原本每15天一次的例行維保,轉變為“全天候監測+針對性維保”。電梯維保單位通過安裝于電梯上的遠程監測裝置對電梯日常運行狀況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控,根據電梯運行狀況,及時調整電梯維保項目和周期,并進行預防性的維護保養,可以有效減少電梯發生故障的可能。
同時實現“重維保過程”向“重維保效果”轉變。此次,在全市全面開展“按需維保”試點,通過研究制定電梯維保質量和效果的評價指標,乘客最關心的故障率、停梯時間、救援時間等指標將作為電梯維保質量最重要的評判依據,將原本的以維保工作量為主的監督評價體系,轉變為以維保質量和效果為主的監督評價體系,引導使用、維保單位從“重維保過程”向“重維保效果”轉變。
可見,“按需維保”的實質目的并不是要降低維保費,而是:提高維保效率,提升維保實效。其中,遠程監測系統對于實施電梯“按需維保”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未來,智慧電梯或將成為維保行業市場競爭有力的武器,也將成為“按需維保”數據支撐。
二、實施“按需維保”的成本
那么,實施電梯“按需維保”的話,電梯企業的維保成本是否會減少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1、為了實現全天候監測,按需維保的電梯必須安裝遠程監測系統。這意味著,每臺電梯需要追加遠程監測設備的硬件成本投入(每臺3000~5000元,每年折舊1000元以上)。
2、監測硬件也需要有相應的長期維護,這樣又增加了遠程監測設備維護的投入。
3、僅有監測設備硬件并不能起到作用,電梯企業還需要建立、維護相應的遠程監控網絡平臺。于是,又增加了網絡管理平臺的開發、維護成本。
4、既然是網絡管理平臺,就必然需要通過互聯網進行日常遠程數據通信。因此,維持網絡數據通信的費用也勢必增加(每臺每年至少360元~400元)。
5、為了提高電梯的安全運營的保障,保護廣大群眾的乘梯安全,還要求“按需維保”電梯必須投保電梯運營安全責任保險。因此,還需要增加保險費的支出。
最后,電梯“按需維保”就真的肯定減少維保頻次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如果遠程監測系統發出預警或警報,那就要派出維保。尤其是老齡電梯,其維保頻次也完全有可能超出原先的15天一次。
所以,不難看出電梯實施“按需維保”,電梯企業的維保成本并不一定減少。筆者曾經做過測算,即便按某臺電梯1個月只維保1次的理想狀況估算,按需維保的成本下降空間也不超過3個百分點。
綜上,電梯“按需維保”并不降低電梯企業的維保成本。那些認為“實施按需維保的電梯應該降低維保費”的觀點,完全是一種對改革政策的誤讀,應當糾正。
上海市電梯行業協會
上海品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202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