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2樓的家中到1樓只有18級臺階,但對家住龍華西路31弄71號的李先生來說卻比登天還難!行動不便的他連走1級臺階都不可能。因為深知整棟樓加裝電梯難,所以他決定自掏腰包數萬元裝了“私人升降機”。不曾想,卻被人一通電話投訴。其所屬的龍華街道在實地調研過程發現:升降機確屬“違建”且有安全隱患,但居民們出行的現實困擾也客觀存在。
于是,一通投訴變成一次契機——龍華街道為居民們請來了區房管局、規土局、建交委、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聯合“授課”,同時推動居民成立加裝電梯小組,向已經成功加裝電梯的小區積極求教經驗。昨日,李先生所在的樓棟成為了徐匯區首個成功加裝電梯的小區,一切順利的話,今年國慶節前后,他就能乘上新電梯了。
居民自費裝“私人電梯”
龍華西路31弄海波花苑為1998年左右建成的住宅小區,除去1樓為商鋪倉庫,2至6層一共10戶居民。
李先生的太太賀美瑩告訴記者,先生年近70,腿腳不便卻又身患多種慢性疾病,需要定期前往醫院配藥復診。“以前都是家人抬著輪椅上下樓,好在家住2樓,還算可以承受。”不過,隨著年歲漸長,對此是越來越力不從心。無奈之下,花費了幾萬元請人安裝了液壓升降機。
沒想到,小電梯卻引來了大投訴。龍華街道副主任孔垂勤告訴記者,工作人員上門查看的時候,發現升降機占用了公共面積,且電梯無安全資質,又沒有相應的維保措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一邊是旁觀居民的擔心與不安,一邊是當事居民的困擾與無奈。“當時街道正在各居民區開展大調研,在居民關于民生改善的需求反映中,有697條是要求老公房加裝電梯的,”孔垂勤向記者表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李先生的困擾十分普遍。于是,街道想著能否助力為居民實現零的突破。
雖然街道可以請來職能部門的技術支持,但真的要啟動電梯加裝,還得業主說了算。
光說不練,事情做不成
在71號的小范圍座談會時,大家的意見十分一致:同意安裝。因為71號的老齡化程度很高,除了李先生這樣的情況外,還有因骨折摔傷后腿部植入了人工關節支架的老人,更有需要定期透析治療的病患……安裝電梯對于樓里的居民來說,都是期盼良久的惠民實事。
小區業委會主任鄭明珠本以為良好的開端會是成功的一半,沒想到在征詢居民意見時就遇到了第一個攔路虎。
按照規定,加裝電梯,除了本樓棟居民的同意率要滿足相應的比例,小區其他的業主征詢同意率也要2/3以上通過。但海波花苑地理位置特殊,一條龍華港,將小區分為南北兩片區域。居民習慣用“小海波”來稱呼南片居民區,擁有居民90戶,北片居民區則用“大海波”來稱呼,擁有居民294戶。
由于加裝電梯的71號位于“小海波”,所以,很多“大海波”的居民根本對此毫不關心,意見征詢表發放下去,遲遲拿不到回執,業委會首次統計時,只收到了179戶居民的簽字同意書。
所幸,在居委、物業與熱心居民的努力下,一家家地說明情況,一戶戶地搜集簽字,最終以超過八成居民同意完成了意見征詢關。
71號的居民孫鳳琴就是熱心居民的代表。“嘴上說,腳不動,電梯不會自己走過來,總要有人多付出一點,這件事情才能做成功。”孫鳳琴快人快語地告訴記者,過了第一道征詢關后,大家都期盼著電梯加裝能早日啟動,可在商談方案細節的時候,有業主認為費用分攤不合理,有業主感覺居室采光有影響,有業主擔心電梯噪音……局面又開始膠著起來。
“不過只要愿意想辦法,總能找到出路,”鄭明珠以費用攤派為例說道,對于費用多少的問題,有業主覺得自己不該出那么多,于是,樓內的其他業主就主動分攤。最終,加裝電梯所需的70萬費用籌集完畢。在取得了建筑施工許可后,于22日正式開工。
職能部門幫一把推一步
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被不少人視作“小區萬難事”第一名。但隨著上海逐漸進入深度老齡化,裝與不裝成為不少小區必須面臨的選擇。
“多層住宅的電梯加裝需求確實十分龐大,但每個小區的現實情況不盡相同。”徐匯區房管局住宅建設發展中心田嬿告訴記者,在獲得批復的7處加裝電梯的申請中,真正成功啟動建設的只有海波花苑一處。
在與龍華街道一起舉辦老舊住房加裝電梯政策解讀專題培訓會上,請來專家為居委干部、業委會主任和居民解讀政策,解答疑問。不少居民區都表達了強烈的加裝愿望,有些小區長期未能成立業委會,在得知必須由業委會提出加裝申請后,首先開始籌建業委會。
孔垂勤向記者表示,從房管到規土,再到建交委市場監管局,各職能部門對于多層住宅加裝電梯都十分支持,從流程上來說幾乎是“一路綠燈”,關鍵是做好民意征詢的第一步。接下來,街道會在大調研的基礎上,充分梳理居民們的實際需求,結合小區特點進行可行性方案的研究。“有了海波花苑的經驗,再有街道、房管等職能部門的幫一把與推一步,希望能讓更多居民乘電梯下樓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