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行業內人士,我們認識到電梯維保市場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但卻難以得到有效地治理。電梯維保行業市場化,似乎是符合一個行業發展規律,但是充分競爭的維保市場也并非沒有弊端,需要對其準入和退出進行規范。關于這個話題似乎十分尖銳,確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顯示問題,電梯作為機電類特種設備,顯然日常維護保養對其使用環節的安全性不言而喻。在我國當面原制造廠家維保比例極低情形下,更加重了電梯對第三方維保市場的依耐性。關于維保是否需要規制?如何規制?以及從事維保本職工作的有關人士如何看待當前維保現狀的呢?今天分享一篇地方媒體2015年在當日頭版頭條關注電梯維保的那些事,帶諸位一起來聽聽資深維保從業人員、監察機構、行業協會等有關人士對該話題的直觀感受。追訪行業監管部門及業內人士 做了19年電梯維保的資深工程師直呼“向我開炮”——請監管部門對我們 嚴厲些再嚴厲些!能否對電梯維保企業建立嚴格的扣分和退出機制,倒逼行業提升?
城市 爆發性增長的電梯
在杭州每個板塊,夜以繼日的工地里,一幢又一幢高樓拔地而起。隨之配套的,則是一臺臺快速運轉的電梯被投入使用。加之各大商業綜合體、醫療辦公等公共配套也越來越齊備,公共場所電梯也呈爆發式增長。
杭州市質監局的初步統計數據是,全杭州(含區縣市)有8萬臺電梯,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主城區。“現在基本上以每年1萬部的速度在增長。”市質監局特種設備監察處副處長袁劍峰說。
浙江省電梯行業協會一位潘姓秘書長則估計,全省的電梯每年在以約20%的數量飛速增長。潘先生說,“據我了解,整個杭州市在電梯安全這一塊是比較重視的,像新華坊這樣極端的事件,真是不應該發生。”
杭州目前有78家電梯維保公司,平均下來,每家公司接單量超過1000臺。此前的7月31日,在下城區新華坊7·30電梯事故處置領導小組的一次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質疑:維保工程師是否存在超負荷工作的問題?新聞發布人則以“維保記錄均已搜集,正在調查”作答。
監管 管誰?怎么管?
上述潘先生稱,該協會只吸納電梯生產企業,對純維保企業則不接受加入協會。而此前杭州給電梯維保企業的評星定級,也并非政府行為,系杭州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組織實施。
電梯運行安全則由質檢部門負責監管。
“電梯監管是很長的鏈條。質檢部門對制造、維保單位進行監管,如果維護保養不到位,我們是要監管,但電梯零部件更新不更新,那是物業公司說了算。”袁劍峰說,質監部門對物業公司無法實現直接監管,“很多老小區的物業公司都是短期行為,做兩年就走掉了。”
質監部門曾遇到過一個小區,物業公司不肯更換應定期更換的電梯齒輪箱潤滑油。幾年后,物業公司撤走了,但隨后電梯齒輪箱也報廢了,原本單純的保養問題,最后變成必須更換昂貴的零部件。
袁劍峰認為,老舊小區的電梯難題,維保公司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責任,但有的情況原因出在資金落實上。“物業公司或者業主不肯出錢,電梯沒法修,只能湊合。如果檢驗不合格,我們有義務告知要暫停使用。”
“浙醫一院,與某小區使用相同品牌的電梯,相同的維保單位,醫院的故障率極低,但小區就很高,為什么?”袁劍峰說,“醫院里遇到任何故障,該修就修,該換部件就換。小區呢?”
此次新華坊電梯事故中的“維保公司維保不到位”,誰來監管?袁劍峰說,質監部門一直進行日常巡查、專項督察和大檢查,確保維修質量合格。
然而,記者從杭州質監局官方網站上查詢到的一份《2014行政處罰公開匯總表》上發現,該局去年作出的11起行政處罰中,無一與電梯行業有關。袁劍峰則表示,對電梯維保企業的監管處罰,主要由各轄區內的市場監管局(區級質監部門已經并入該局)負責。
作為在杭州電梯企業從事了19年電梯維保工作的資深工程師,趙曉(化名)的看法卻是“向我開炮”——“我希望,智能部門的監管還要再嚴厲一些,處罰還要更重一些。”
亂象 逆循環的市場
資深工程師趙曉分析說,逆循環是這樣產生的——
一線品牌電梯公司維保價格每臺8000元/年;二線(國產)品牌電梯兼顧效益和品牌,均價5000元/年;電梯數量大增后,大量中小公司投身這一行,他們的競爭法寶則是壓低價格,可能兩三千元就接單,小區物業公司最喜歡,一個字,省!價格低了,錢從哪里賺?小公司的辦法就是多接單:按規定人均25臺,他們甚至可以接到50臺。
人均維保工作量大,工程師就會超負荷。中小維保公司殺進市場后,還以高薪挖走維修工。年輕維修工才工作兩三年,似懂非懂,被高薪誘惑而跳槽,在新公司中缺乏成熟工程師的提攜,電梯維保質量就難以提升。
“我敢保證,很多維修工根本不知道制動抱閘間隙過大(此次新華坊電梯事故機械原因之一)該怎么調整!”趙曉說。
期待 正循環的行業
如何扭轉電梯行業的某些逆循環現象?
“你打開招聘網站去看一看,滿是招聘電梯維保工程師的。”趙曉說,這一方面說明大量新公司殺進這行,另一方面也說明維保公司最缺的是人。
“如果市場給予一個比較好的環境,是不會超負荷的。”袁劍峰認為。
趙曉說,目前電梯維修上崗證是準入門檻,但僅有準入門檻完全不夠,“退出機制呢?”他認為,監管部門只有加大對維保不到位的公司和人員的處罰力度,提高上崗證的含金量,才能倒逼行業提升。“比如,對維保人員和企業是不是可以嘗試像駕照一樣的扣分機制?一旦扣光了分,就5年內不得再入此行。”趙曉說。
趙曉心目中的行業正循環應該是這樣的:踢出去不合格的人越多,合格的在崗工程師待遇會越高,這樣電梯維保市場價格水平會整體提升,就會吸引更多的優秀技師入行,維保服務水平也會整體提升,大家乘坐電梯才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