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代表團小組會上, 老小區加裝電梯等民生議題再次引發關注。由于歷史原因,不少老舊小區,以老年住戶居多,能否順利加裝電梯,事關他們福祉。記者在北京調查多個小區,發現,由于存在業主利益不一、費用分擔等問題,這些老小區加裝電梯依然困難重重。
住在高層的老年人需求迫切
年過八旬的何奶奶已經將近一個月沒有下樓透透風了。她住在5層,由于所在小區在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時候沒有加裝電梯,她只能徒步上下樓。她每次爬上去要有兒女的攙扶,途中至少休息三次,花費半個多小時。不能下樓的日子里,她只能依靠兒女給她買菜,透過窗戶看外面的世界……
何奶奶住在北京市朝陽區武圣東里。在她樓下的居民健身廣場,和她年紀相仿的李奶奶正在健步走,她指著旁邊的十幾層高樓,告訴記者,相比何奶奶而言,自己是幸運的,“小區內還有很多老年人,都像她一樣下不來”。
住在朝陽區農光里的王先生已經53歲,他患有腿疾,住在5層,上下樓非常不便。“每次看新聞說老小區要裝電梯,就盼望著自己的小區也裝,但知道一個單元的鄰居意見不會統一。”他說。
北京市人大代表張梅菊在近日做過一項調查發現,老小區加裝電梯存在一定的民意基礎,以通州區玉橋北里小區為例,居住戶有3100戶,共7500多人,55歲以上的就占到50%以上,“住在高層的老年人對安裝電梯的需求比較迫切!”
背后的利益糾葛
盡管住在高層的老年人需求迫切,但電梯要真正安裝,還需要過整個單元所有業主同意這一關。
朝陽區農光里的李大爺今年74歲,他住在6層,也是頂層。他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單元,一梯三戶,共18戶,其中有10戶都是老年人。不喜歡悶在家里的李大爺每天要下樓五、六次,買菜、遛狗,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迫切希望小區能加裝電梯。
在去年,曾經有設計團隊來到小區做調研,征求業主的意見。“剛開始我是同意的,但是他們條件越提越多。”李大爺告訴記者,據工作人員透露,一部電梯的造價大概要60余萬元,每戶要平攤幾萬元,讓李大爺不能理解的是每次上下樓需要刷卡,“像坐公交一樣,每次要花兩三角!我每天回自己家還要花錢?”李大爺表示不能接受。記者了解到,這其實是用來電梯后期維護的費用。據李大爺介紹,由于單元業主意見不一致,最后小區沒有成功安上。
家住海淀區大柳樹5號院6單元的武女士則比較幸運,她家住在最頂層6層,父親已經年過九旬,在去年春節期間,單元的業主終于用上了電梯。“記得前幾年有一次父親的前列腺疾病發作,去醫院時,只能我和我媽一起攙他下去”,母女二人攙扶了一個多小時后才將父親扶到樓下。
電梯安裝過程,也費了不少周折。她表示,盡管一層和二層不花錢,但由于擔心采光、噪音、隱私等因素,這部分業主遲遲不肯簽字。武女士告訴記者,在單元加裝電梯之后,一樓反而更清凈了,因為電梯安在樓道外面,樓上的人不用再經過一層門前。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曾經成立專門課題組研究老小區適老化改造工作,在研究中逐步發現不同樓層的居民對加裝電梯意見不一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利益不一致,對于沒有電梯的樓房,一層價格最高,頂層價格最低;但裝上電梯之后,則五、六層價格最高。
電梯公司為什么“賠了”
在國務院辦公廳去年6月出臺的《關于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中,曾明確提到加強社區、家庭的適老化設施改造,優先支持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住宅加裝電梯等。但老小區安裝電梯在立法和技術層面仍然有不小的空間需要探索。
專家表示,老小區加裝電梯可以從《物權法》中找到法律依據。《物權法》第七十六條規定了幾種由業主共同決定的情況,其中包括“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而決定該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
記者了解到,目前老小區增設電梯主要有三種籌資模式。第一種是同一單元內業主共同籌資,政府進行適當補貼,其中樓層越高出資比例越高。第二種是單位或集體組織全額出資,這種情況一般在單位提供的住房、村里的回遷房居多。第三種是租賃模式,由企業出資建設,按照“自愿申請、免費安裝、有償使用”的原則,向業主收取租賃費用,以此維持電梯運營。
武女士家門口的電梯正是第三種模式,她告訴記者,6層的三戶,每戶交了1.97萬元的費用,享受5年的使用權。不過此次試點,電梯安裝公司方面卻并未給出好的反饋,“這部電梯的成本,大約是70多萬元,而安裝后,電梯公司工作人員的反饋是他們賠了”,武女士回憶,由于小區道路窄,吊車進不來,因此支撐電梯和通道的鋼架只能通過搬運,一層層往上搭建,“干活的工人抱怨說‘在別處搭架子,只需要一天,這里卻搭了一星期’。”
此外,老小區不同于新小區,由于武女士家單元雨搭地下的管道和線路復雜,因此不能深挖,而對于電梯安裝而言,需要在一層之下挖一個“地井”,這樣符合維修要求,但老小區卻不能滿足這個條件。因此從技術和成本上,老小區的電梯安裝,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