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墻壁上被要求開個應急救援門,如果不配合,開發商表示一旦有事發生住戶將承擔所有責任。家住寧波鄞州區金磐苑小區的陳先生陷入了兩難境地,因為開發商設計的缺陷,小區3幢樓10部電梯沒有應急救援通道,為了“亡羊補牢”,住在頂樓的住戶被要求在自家墻壁上開個通道門,“關乎到整幢樓住戶的安全,不配合的話好像就要背負道德責任,但憑什么自家房子的面積要被用作公共維護。”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金報記者聯系上了陳先生。
10部電梯沒有應急救援通道
陳先生家住鄞州區金磐苑小區,房子是2016年9月購買的,當時花了400多萬元,是精裝修的房子,一戶有兩部電梯,廚房一部,正門一部。意外的是,正門的主電梯開門就是住戶套內面積。今年5月22日房子交付,入住后他也沒有在意這樣的設計有什么問題。
12月13日下午,金報記者來到了陳先生家中。出了電梯門就是陳先生的家了,電梯對面就是房門,兩側是墻壁,陳先生告訴記者這個四五平米的小玄關是屬于他們家的面積,在房產證上也有體現。
“交付后,小區電梯經常出現故障,在處理問題過程中我意外發現原來我們小區的電梯是沒有應急救援通道的。”陳先生說因為小區都是電梯單獨入戶的,消防通道和電梯是不直接相連的,也就是說如果一旦電梯故障,維修或救援人員只能從住戶家里進入電梯井,“可要是家中沒人,那不就糟了嘛,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啊。”
原本陳先生已經很糟心,可當他看到開發商的告知書后再也坐不住了。
墻上須開洞如不配合將擔責
金報記者隨后看到了小區開發商寧波金盛置業有限公司在今年1月18日發的一份“告知書”:“我司開發的‘金磐苑’項目,其中一號樓8#、9#,二號樓11#、12#、13#、14#,三號樓17#、18#、19#、20#共計10部電梯。由于前期設計為電梯獨立入戶,該10部電梯二樓及以上樓層層門樓梯廳直接通往住戶家里,但沒有通道與消防通道連通。在電梯困人的緊急情況下,無法將被困人員就近救出,不符合驗收要求……”
既然開發商承認有問題,那如何解決,告知書說增加頂樓層門候梯廳至消防通道的開口。也就是說需要在用戶家里開一個洞,在現場,金報記者在電梯左側的墻壁上看到有動過工的痕跡,大小剛好是一扇門的形狀,輕敲下還有空鼓聲。陳先生介紹說這可能就是當初為了通過驗收所打開的洞,之后估計在裝修的時候又給填上了,這也僅僅只是他的推斷,因為當時開發商在交付時沒有和他們提到過這些事情。
在告知書里記者還看到這么一句話:“保持頂樓層門候梯廳至消防通道的暢通,要求把此門的鑰匙交給物業管理人員,方便進行救援或者維護的需要。如果有業主違反相關要求,要承擔所有責任。”
陳先生說這份告知書此前他根本沒有看到過,況且明明是開發商的責任,為何最終要業主背鍋,“如果開發商是這樣的態度,我不能接受。”
業主希望滿意的整改方案
房子既然已經順利交付,那么肯定是已通過相關驗收的,從開發商今年1月份給出的這份告知書上可以看出,在業主家中墻上開洞只是通知而已,沒有商量的語氣。加上候梯廳側邊墻壁上開鑿過的痕跡可以看出確實是開過一道門的,顯然當時是為了應付驗收,之后又給填上了。
從5月份交付至今,6個多月的時間里,金磐苑小區10部電梯其實是屬于違規運行的,“這要是出了問題怎么辦,一旦困人救援人員怎么進電梯?”
前段時間,陳先生等頂樓業主被告知這道門必須得開,這讓他感到不滿,“現在這塊面積是我的私人財產,受物權法保護,想在我家墻上敲個洞來當應急救援通道,這完全不具備可操作性。就算我同意讓你們在我家墻上開個洞,之后發生了安全事故怎么辦,責任誰來擔?”
陳先生希望開發商和他們好好溝通,并能拿出一個確保應急救援通道合規合法、具有可操作性,且政府認可的方案來,和業主簽訂相關責任協議。
鄞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督促開發商盡快整改,但需業主配合
金報記者隨后來到鄞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負責人趙穎森告訴記者,金磐苑小區是2016年前設計的,按要求是需要在頂樓和底樓都開兩個應急救援通道,如果是2016年之后開建的房子就需要每層都有相應的應急救援通道。他表示,小區電梯目前確實存在不合規范的現象,他們已經要求開發商盡快整改。
早在一個月前,市場監管、開發商、物業、住建、街道等相關單位和業主代表一起進行了協商。當時討論了一個初步的方案,就是開發商將頂樓業主家電梯口的面積進行回購,作為公用面積。只要這一步行得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在墻上開個應急救援通道口,電梯維修人員或物業管理方就可以通過這個通道進入30層的電梯。應急救援通道門的鑰匙,業主和物業都各放一把,業主平時也可以用,家也還有大門的保護。
但問題的關鍵是,開發商從業主手里回購部分面積是需要取得業主同意的,畢竟誰也不愿意好端端將自己的房子變相縮水。
開發商:先做幾間樣板,再和業主協商
記者了解到,寧波市去年出臺了新的規定,從2017年開始,新交付有電梯的高層住房必須要有應急救援通道。如果在頂樓的話,必須要有暢通的設施和消防通道相連接。
隨后記者聯系上了開發商金盛置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先生,他告訴記者由于當時設計時沒有相關要求,建造時也沒有,直到要驗收時才出來。在2016年為了通過電梯驗收就在頂樓住戶的玄關側壁開了一個口子作為應急救援通道,之后在后續的驗收程序上因為和原圖紙不符又給補上了。
李先生說下一步將做幾間樣板給用戶展示,再和頂樓用戶協商開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