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澆造巷是中山中路上的一條小弄堂。據《夢粱錄》記載,南宋“四司六局”之一的油燭局曾設立于此。如今走進去,這里大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樓房、老宿舍。
最近,宋澆造巷8號的居民迎來了一件大事——住了20多年的老樓房,要裝電梯了!
怎么做到的?眾籌!
當年的“人才公寓”,電梯井已廢棄十多年
宋澆造巷8號,整幢樓共8層,有3個單元。
說起裝電梯,這幢20多年的老樓房有一個“先天優勢”——這里留下了一個廢棄的電梯井。而且,整幢房子呈凹字形,三個單元通過回廊全都走得通。
為什么這里會留下一個電梯井?
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大項目”。當年,聯合國發展署在杭州落地了一個“軸承動態壽命試驗項目”,于是在杭州軸承廠成立了杭州軸承試驗研究中心。現在家住五樓的王國康,曾經是杭州軸承廠的副廠長。當年這段歷史,他還歷歷在目。
他說,開建宋澆造巷8號的這幢房子,為的是安排來自北京、東北等全國各地的專家、高工。用現在時髦的話講,這是杭州最早一批招引人才的“人才公寓”。所以呢,建設規格在當時來說也比較“高大上”——1984年開建,花了8年時間才建好,還配有電梯。1樓設計為沿街商鋪,8樓呢,則作為軸承試驗研究中心的招待所,不時會接待外國專家、各地客商。
“那時候,乘電梯是要買票的,5毛錢乘一次。”王國康說,當時電梯一般從一樓直達八樓招待所,除了搬搬家具、重物,很少有居民會去坐。
后來,企業改制、資產拍賣,電梯也不再開了。
“印象中,電梯廢棄了十多年了。”說到這里,居民們都覺得蠻遺憾的——當年有電梯時,大家還年富力強,就算沒有電梯,生活也不受影響。現在上了年紀,迫切需要用了,卻用不到了。
順著樓梯爬上去,我發現三樓和五樓的轉角處都裝了一張簡易折疊凳。湖濱街道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前幾年街道為了方便老年人上下樓途中歇歇腳實施的公益項目之一。
“我們身體還算好的,爬樓也爬得關節痛,氣喘不上來,到三樓就得歇一歇。”王國康的老伴說,現在樓里有蠻多居民都是80歲左右的老人,有些身體不好,上下樓十分吃力,一年到頭家門也出不去。
居民參與自治,裝電梯有戲了!
湖濱街道岳王路社區書記王杭還記得,2015年年底,就有居民提出了“給老房子裝電梯”這個想法。
當時,他剛來社區工作,第一次在社區開黨支部生活會。“等不及了!”80歲的老黨員陸廷貴說,因為老伴行動不便,他們安裝電梯的意愿特別迫切。
于是,社區初步統計了一下,三樓以上的居民有78戶,絕大多數居民對裝電梯這件事,都很支持。但是,費用從哪里來?
居民們決定“眾籌”——社區為居民搭平臺,以居民自治的形式,最終推動問題解決。
去年5月份,宋澆造巷8號的居民聚在社區開會,又推選出5位居民代表。關于電梯項目的協調會在社區會議室開了8次,“電梯選什么品牌,用不用三項電纜,將來請哪家公司施工、維護,全都是居民們自己決定的。”還有熱心居民爬上樓頂,商量如何改造老的電梯房。
社區還為居民們請來了專業的公司評估——雖然現在每一層的電梯出口都積了灰,但電梯井仍可以利用,能夠省去不少基建費用。這樣估算下來,電梯改造和初裝費用大約可以控制在20萬元左右。
于是,居民們約定,每戶拿出5000元,最后可以根據實際費用“多退少補”,或是將結余費用投入“資金池”,用于日后支付公攤電費,以及電梯的保養、維護。
大家還去銀行開了一個公共賬戶,自愿交納電梯款,回執由社工存檔。“我們社工也一次次上門做工作,爭取更多的居民支持、參與。”王杭說,最近眼看賬戶里已經籌集到了40多戶居民的電梯款,項目可以啟動了!
將來的這部新電梯很“智能”
今天,5位居民代表就將與項目實施單位正式簽約,預計兩個多月之后,居民們就能用上嶄新的奧的斯電梯了。
新裝的這部電梯很“智能”:參與了眾籌的居民,每人一張“電梯卡”,進門需要刷卡,并且只能到達住戶所在的樓層。這一類似酒店或是高級公寓的“配置”,更方便社區管理,也能夠杜絕一些安全隱患。
居民代表說,可能有些居民暫時還沒有參與“眾籌”,這不要緊,將來隨時可以加入。
也有幾戶家庭特別困難的居民,社區希望能夠為他們申請減免一些費用。“7樓就住著一戶90多歲的老人,沒有退休金,生活困難。我們和居民代表商量,看看能不能幫忙解決這筆費用。”王杭說,如果接下來杭州出臺相關政策,他們也希望能幫大家申請到一些補貼。
下一步,宋澆造巷8號的居民們還打算成立業主委員會。通過居民自治,把小區的停車、環境等很多問題都更好地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