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高考結束后,張軍福拿到了某三本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他沒有去報到,卻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沒有上本科,張軍福一點兒也不后悔,原因是現在的他既有了一技之長,又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張軍福是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09級工程測量專業學生。一個月前,他被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聘用,目前的工資待遇是每月7400元。“現在的工作和我學的專業完全對口,所以半年前過來實習時就能直接上手了。”說起剛剛確定下來的工作,張軍福一臉滿足。
在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里,張軍福并不是個例。學校的畢業典禮還沒有舉行,他們全班43個人就已經實現了全員就業。就在不久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被評為2011—2012年度“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典型50強”。
院長陳建民介紹說:近3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國家級重點專業的就業率均為100%,專業對口率達到90%。他認為,高就業率源于學院培養的學生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對于高職院校,只有設置的專業有較強的社會需求度,才能保證學生的高質量就業,課程建設才有意義。為此,陳建民提出:“社會需求就是我們的辦學方向。北京的經濟增長點在哪里,我們的專業就辦到哪里;北京的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需要什么樣的高技能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些專業從有到無,一些專業從無到有,還有一些專業在持續的改造中。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向不斷調整,力求與社會需求相吻合。
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還體現在企業對學生培養的深度參與。學院領導認為,對于職業教育來說,校企合作如果不成功的話,辦學很難成功,很難培養出合格或者說高質量的人才。為此,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借鑒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創造了人才培養新模式——從招生開始的訂單培養。
所謂訂單培養,是指企業根據用人需求提出招生人數及生源地區,學院按照企業要求落實招生計劃,完成招生指標,經選拔組成班級進行培養。比如,學院與蒂森克虜伯電梯(中國)集團合作成立了“蒂森電梯”訂單班,與正大(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正大班”訂單班等。訂單班的學生在畢業后將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學院宣傳部部長劉曉哲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有2/3的班級為訂單班。”
訂單班的企業深度參與學生的學習、實踐、考核和就業,將企業需求融入教學培養的各個環節。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專門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實訓、考試大綱,共同組建師資隊伍,各配一名班主任進行雙向管理。此外,學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也引入行業企業的評價,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與教師共同進行成績考核與評價。
正大集團副總裁薛增一對訂單班的學生很滿意,他說:“3年左右,這批學生就會出現一批管理層干部,甚至是副廠級干部。”
陳建民希望,社會能夠切實改變人才觀念,“用人單位不唯學歷,而唯能力;學歷高的是人才,有一技之長的也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