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烏魯木齊市場經營鋼材的曹先生,近日終于獲得了一家內地品牌電梯的銷售代理資格。“這個市場很有前景。”曹先生認為,現在,樓房越建越多,越蓋越高,電梯市場肯定很廣闊。在曹先生看好電梯市場前景的同時,還有不少品牌已加入到這個行列。不過,進入的品牌多了,市場擁擠了,競爭也愈演愈烈。
“這兩年,伴隨著樓市的好行情,各種品牌的電梯都一窩蜂的進入市場。”14日,一家品牌電梯銷售商何繼標告訴記者,原來烏魯木齊電梯市場,頂多四五十個品牌,現在有上百家,顯然,市場越來越擠了。
何繼標從事電梯業18年了,在他的記憶中,幾年前,一個項目頂多有三五家競標,如今來競標的至少有十幾家,品牌增多之后,利潤變薄了。
“以前一部電梯的利潤率最高可達到50%,現在只有10%,有的甚至連10%都保證不了,一些經銷商售一部電梯只掙5000元。”何繼標說,去年他銷售了70臺電梯,但利潤和2006年、2007年那會兒銷售10臺的利潤相差無幾,“由于競爭激烈,跑的工地項目太多,工作強度加大了”。
“現在的市場,有點亂,為了拿到項目,各品牌電梯競相壓價,而且競爭無序,每次價格幾乎都壓到了底線。”某品牌電梯在疆銷售部工程經理趙江清說,去年,奎屯有個十幾部電梯的項目競標會,二十幾家電梯經銷商前往競標,還有廠家老總直飛新疆來參與競標的,當時在競標會上,一家一線品牌電梯價格亮到19萬元的底線,但最終讓一款低端品牌以14萬元價格的勝出。
在土地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電梯價格成為房產開發商降低成本、影響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
一位葉姓房產開發商坦言,一部電梯若能省1萬元,一個樓盤至少需要十幾部電梯,省下的也不是個小數目。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一部普通品牌的電梯,與一線品牌電梯價差在10萬元左右,去年,一部15層的一線品牌電梯,價格在30萬-35萬元,普通品牌在20萬-25萬元。
據趙江清介紹,采購電梯對開發商來說,是一錘子買賣,因為電梯售后維護費由物業公司承擔,因此價格是他們很看重的決策指標。
在電梯銷售利潤日見透明、微薄的狀況下,廠家不得不將目光轉向維護市場。近期,部分品牌電梯正醞釀在疆設分公司,逐步延伸利潤鏈,在銷售之外建立維護運營。
某品牌經銷商李剛透露,根據電梯的使用年限和樓層,一部電梯一年的維護服務費在千元至萬元左右,如果一年能維護幾十部電梯,就足以支撐公司銷售微利下的正常運營。
電梯業最終的長期利潤來自于維護,這是電梯業發展的最終趨勢,各路廠家看到這種趨勢,紛紛向此過渡。
“收費不保養,有故障才出現場的現象,也是當前維護市場的隱患。”新疆天山電梯廠董事長鐘建國說, 只有電梯維保企業在電梯維保工作中投入足夠的財力,才能保證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使電梯的維護保養達到維修標準的各項要求,但目前的情況,能做到的企業顯然不多。
廠家看中電梯維護市場紛紛延伸產業鏈,那么,維護費用,誰來掏呢?
據了解,一部電梯,包含簡單配件材料,年維修費萬元左右。電梯用戶所繳納的物業費中,包含電梯的維修費,另外每戶買房時會繳納房款總額2%用于房屋主體改造或電梯的大型維修,這部分基金由自治區維修基金監管辦監管,使用時報批申請。
也就是說,電梯故障維修費,最終由用戶埋單,當前開發商購買電梯盡可能壓價情理自然,但目前電梯安裝隊市場的混亂,資質不過硬的安裝隊伍,為今后電梯故障埋下隱患,直接傷害著消費者利益,應引起重視。
從事電梯安裝有十幾年的季洪飛說,電梯是特種行業,有特種職業和安全要求,不是懂一點就可以干的, 按國家有關規定,誰銷售的電梯就由誰或委托專業人員安裝與維護,但目前市場上顯然沒有執行到位,市場處在混亂狀態。
“電梯市場不像表面上看的那樣有利可圖,電梯行業不僅利薄,回款周期長,還有風險,冒進者對當前市場根本不清楚。”一位業內人士說,每臺電梯售后要給房產商繳納1.5萬元質保金,一年后再退還,遇到不講信譽的企業,質保金就打水漂了,可見行業之混亂。
再遇到開發商賒賬建房,拖欠電梯款,電梯業依附房地產發展,跟蹤項目從規劃開始到建成后再維護,需要一兩年或三四年的收款周期,缺少資金實力者冒進,必會迅速黯然退出。
“不過現在只聽喊著說難干,還沒見退出的。”新疆特種設備檢驗研究所電梯一室主任王昕說,適逢新疆開發的第二輪熱潮,特別是19省市對口援疆后,各地都在大興土木,電梯市場在一定時間內,仍是經銷商角逐的對象。
據統計,去年,僅新疆地產品牌天山電梯的銷售量就達到600多臺,銷售額在1.5億元左右,而3年前,全疆市場銷量也就1000多臺,預計今年銷量三四千臺。目前,全疆電梯銷量走勢由烏魯木齊市轉向地州,原來烏魯木齊市占全疆銷量的60%-70%,現在地州銷量超過了烏魯木齊市。
對于電梯市場前景,業內眾說紛紜,有業內人士認為,現在土地寸土寸金,樓房都往高處走,地價在漲,樓身長高,電梯市場前景不錯;也有人認為,國家正在調控房地產業,會讓電梯的熱度降下來,接下來一兩年是市場無序的洗牌過程, 洗牌的分水嶺即將顯現。但目前不規范的市場留下的隱患,不得不引發關注,企業只有規范的運作行為才是市場洗牌后的最后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