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記者在深圳地鐵羅寶線大劇院站,發現一部停運的奧的斯513mpe自動電扶梯側面還張貼著“安全檢驗合格證”。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新華網北京7月11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7月10日,深圳地鐵4號線清湖站的上行扶梯突然發生意外,造成多名乘客受傷。
這只是近期頻發的電梯安全事故中的一起。此前的7月5日,北京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發生電梯事故,致1死30傷;7月7日,上海一部載有十多名乘客的電梯突然從4樓如自由落體般“直墜”底樓……
面對這一連串的事故,許多人心里充滿疑問:我們的電梯究竟藏了多少安全隱患?
7月8日,去年12月曾發生逆行傷人事故的深圳1號線國貿站電梯封閉停用。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電梯的安全事故頻頻不斷,將一些電梯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上。事故頻發背后暴露出哪些深層次問題?
一是生產環節質量控制不嚴,采購環節極力壓低價格。彭金聲說,目前國內生產的電梯大部分能夠達到國家標準,但電梯行業存在惡性價格競爭,產能過剩。一些廠商出了所謂“經濟型”電梯,這些經濟型電梯與正常的電梯相比,有些功能就被減掉了。例如電梯的“到站鐘”聲就沒有了,本來應該顯示“正在維修”的也不顯示了,一些功能被簡化,價格下來了,隱患也必然增加了。
專家表示,公共設施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設施采購必須滿足安全這一標準。通過公開招標降低成本是目前采購環節基本都采取的辦法,但前提是最后中標的產品必須滿足相關安全標準,而不能只看誰的價格低。
二是維保環節敷衍了事走過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現在很多電梯的業主都通過第三方維保商對電梯進行維保,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成本。例如,如果是廠家維保,一部電梯一年的維保費用為7000元左右,高的甚至達到1萬元,而第三方維保商卻能將其壓縮到3000元左右。
彭金聲等專家在調研中了解到,北京某小區中共有7部電梯,每部電梯每月維保費用為300元,7部電梯一個月是2100元,而這點錢都不夠給一個合格的維修工開工資,更不用說還要保養更換零件等。
三是監管落后。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相關負責人11日接受“新華視點”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檢測機構對地鐵進行檢測,參照的是2002年實施的《電梯監督檢驗規程》,這一規程已有近10年歷史,有些新的安全隱患出現在檢驗規程之外。
四是標準針對性不強。廣東省電梯技術學會負責人說,我國電梯制造參照歐盟標準,但歐洲的電梯使用頻率、客流量和中國有很大差距,造成現行標準難以適應中國國情。
這是7月7日,廣州地鐵公司在二號線“廣州火車站”站換乘地鐵五號線的超長電動扶梯上設置的安全提示。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年發生電梯事故40起左右,傷亡40多人,特別是2011年以來電梯事故有上升趨勢。
“近期地鐵等公共設施電梯事故頻發,實際上是給快速發展的公共設施建設敲響了安全警鐘。”暨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從東說。
數據顯示,我國無論是電梯產量還是擁有量,高居全球榜首。
一方面,電梯數量增幅快。目前我國正在運行的電梯約163萬臺,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其中扶梯、客梯增長尤為迅速。
另一方面,大量落后的電梯仍在超期服役。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北京市曾經規定過住宅電梯的壽命年限,一棟樓如果是單梯,使用壽命為15年;如是雙梯,使用壽命在18年左右,根據實際狀況可以適當延長。
北京市電梯商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彭金聲說:“當時是三年左右有一次中修,五至六年有一次大修,15或18年要更換電梯,現在這個規定已經很少有人遵守。”
截至2010年底,深圳目前在用電梯已經超過了7萬臺,僅羅湖就有7000多臺商住電梯,同時電梯的保有量還在以每年7000-8000臺的速度遞增。
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建昌說,這些電梯很大一部分投用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運行使用已20多年,型號老舊,使用年限較長,運行中故障頻繁。 “電梯事故的發生,80%以上的事故還是產生在維保環節,也就是后續的檢修保養不到位,這與特種設備的檢測、維修、更新等操作規程不規范有關。”北京市電梯商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彭金聲說。
下一篇:“奧的斯電梯事故”引發三問